社交沟通是自闭症孩子面临的核心难题之一,而语言作为社交沟通的重要载体,其发展情况对孩子融入社会有着关键影响。家长若能清晰了解孩子语言表达的发展顺序,就能更好地把握干预的方向与节奏,尤其是在0-3岁小龄阶段,早期干预更是至关重要。今天我们就带大家了解小龄孩子的语言发育里程碑及语言发展顺序,学习如何在家进行科学的干预。
#01 0-3岁语言发育里程碑
0-3岁的儿童,在语言发展方面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,了解这些里程碑可以帮助家长及时发现孩子在哪个阶段表现出延迟,这样才能合理设定期望,在适当的时候提供恰当的专业支持。
以下是0-3岁儿童语言发育顺序:
●3个月:有不同需求时会用不同哭声表达;会寻找声音来源;会用声音或微笑回应家长逗引。
●6个月:会咿呀发声,使用 “m”“b” 等简单辅音,发音种类明显增多;会用声音吸引家长注意,比如发出连续的咿呀声引起家长关注。
●9个月:声音和音节组合更丰富,能连续发出重复音节;听到熟悉的物品名称或家人名字会转头寻找。
●12个月:会有意识喊 “爸爸” 或 “妈妈”,不过可能还不太清楚具体指代;能回应简单指令,像家长说 “把玩具给妈妈”,孩子会尝试递出玩具。
●15个月:能理解约50个词语,如 “吃”“喝”“车” 等,听到这些词会有相应反应;会模仿表达新词语,看到苹果会跟着说 “苹果”。
●18个月:词汇量进入爆发期,能理解并说出200 个左右词汇,可能突然说出大量词汇,还会将词语组合使用,如 “妈妈抱”。
●24个月:能理解日常语句,用语言表达需求和想法,说的话大部分能被家人听懂,比如会说 “我要喝水”。
●36个月:能理解比较复杂的长句,如 “妈妈刚才去超市买了苹果和香蕉”;能用初步的语法结构表达语言,像 “我先玩积木,再看绘本”。
#02 2-5岁语言表达发展顺序
儿童的语言表达遵循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规律,特别是疑问词的理解和使用呈现出清晰的进阶路径,谱系儿童节奏可能有所不同,家长应尊重这一发展顺序,避免跳过必要的基础训练。
●2岁阶段:孩子会使用 “是不是?”“有没有?”“对不对?”“好不好?” 等是非问句,以此来确认简单的事实或征求意见,比如看到一个物品,会问 “是不是球?”。
●2岁半阶段:开始使用 “什么?(动名词)”“哪里?”“什么?(物件功能)”,对事物的名称、位置以及功能产生好奇,像看到别人在做动作,会问 “在做什么?”;找不到东西时问 “球在哪里?”;看到杯子会问 “杯子是做什么的?”。
●3岁阶段:新增 “谁?”“为什么?”“有几个 / 量词?” 等疑问词,会关注人物身份、事情缘由以及数量,例如看到陌生人会问 “那是谁?”;对于事情的发生会问 “为什么天空会下雨?”;数物品时会问 “有几个苹果?”。
●3岁半阶段:掌握 “怎样?”“怎么样?” 等疑问词,能够对事件进行描述性提问,比如看到别人画画,会问 “画画要怎样画?”“这个故事怎么样?”。
●4岁阶段:能处理 “多少钱?”“多少次、频率?” 等与数量有关的问题,在生活场景中会问 “这个玩具多少钱?”“能玩多少次游戏?”。
●5岁阶段:建立时间概念,使用 “什么时候?”,会问 “什么时候去公园?”“电影什么时候开始?”。
#03 在家如何教授语言表达
●01创造沟通动机
1.避免过度满足孩子需求,适当 “制造” 需要沟通的场景。比如孩子想吃饼干时,不要直接递给他,而是等他用语言或手势表达后再给予。
2.将喜欢的物品放在看得见但拿不到的地方,像把孩子心爱的绘本放在矮柜上,鼓励孩子开口要求 “拿绘本”。
3.暂停正在进行的活动,等待孩子主动表达继续的需求。例如和孩子玩积木时,搭到一半停下来,等孩子说 “继续搭” 再接着玩。
●02重视主动语言
1.减少单纯模仿,多创造需要主动表达的场合。可以设置一些小任务,如让孩子去隔壁房间帮家长拿个东西,促使他主动交流。
2.当孩子用肢体表达需求时,示范正确的语言表达。孩子用手指着水杯,家长就说 “宝宝想喝水,对吗?说‘我要喝水’”。
3.记录孩子的主动语言次数,逐步提高要求。可以做一个简单的表格,记录每天孩子主动开口的次数,从最初的鼓励说单字,到后来要求说短句。
●03匹配当前能力
1.定期对孩子进行专业评估,了解孩子在仿说、发音、对话、语言理解、社交等方面的现有水平。
2.在现有能力基础上小步前进。如果孩子目前只能说单字,就先从练习双词组合开始,如 “妈妈抱”“要糖”,再逐步过渡到短句。
3.避免超出能力的复杂要求导致挫败感。不要一开始就要求孩子说长句子或复杂的疑问句,要循序渐进。
●04少提问多示范
1.采用 “少问多说” 原则,避免问答疲劳。不要频繁问孩子 “这是什么?”“那是什么?”,而是多描述正在进行的活动和周围环境。比如和孩子散步时,说 “今天天气很好,太阳亮亮的,小鸟在树上唱歌,我们一起往前走”。
2.多描述正在进行的活动和周围环境。比如给孩子讲故事时,一边讲一边描述画面,“小兔子拿着篮子,蹦蹦跳跳地去采蘑菇,蘑菇大大的,像小雨伞”。
3.使用完整、规范的句子与孩子交流,提供丰富的语言输入,让孩子在日常交流中接触到更多语言形式。
●05理解先于表达
1.确保孩子真正理解词语含义再要求表达。比如教孩子 “汽车” 这个词时,先通过指认不同的汽车,让孩子明白 “汽车” 的概念,再鼓励他说出来。
2.通过指认、选择等方式确认理解程度。比如拿出几张图片,问孩子 “哪个是苹果?”,看孩子能否正确指认,以此判断他是否理解。
3.新词教学时,先大量输入,再让孩子输出。比如学习 “恐龙” 这个词时,先给孩子看各种恐龙的图片、视频,讲恐龙的故事,让孩子充分接触这个词,之后再鼓励他使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