幼小衔接临近尾声,孩子们很快要步入普校的大门,对于自闭症谱系孩子的家长而言,这份期待中往往夹杂着更多的不安:
“我的孩子能适应普通小学的环境吗?”
“老师能理解他的特殊需求吗?”
“同学们能接纳他吗?”
对于我们的孩子能否顺利融入普通学校,不仅取决于孩子的个人能力,良好的家校沟通同样非常关键。那么今天我们来给家长提供一些科学、有效的家校沟通方法,帮助家长与普教老师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,希望孩子们能顺利融入普校的环境。
01 主动说明孩子情况
孩子入学前,家长先主动和班主任提前沟通,把孩子的特质、容易出现的问题,以及对应的解决办法说清楚。
沟通时,要聚焦孩子的核心障碍,避免泛泛而谈。比如不说 “孩子脾气不好”,而是具体说明 “孩子一般在环境突然变化(比如课表临时调整)时容易闹情绪”;也可以告诉老师家里的应对方式,像 “他情绪激动时,我们递给他蓝色减压球并说‘捏一捏,慢慢说’,他通常会配合”。这样既能让老师看到家庭的用心和努力,也能为学校提供具体可参考的支持方向。
02 保持尊重,让沟通有温度
人与人之间的沟通,永远建立在尊重的基础之上,家长和老师的沟通更是如此。和老师交流时,把事情的来龙去脉说清楚,多用 “麻烦您”“请问” 这类礼貌用语 —— 这些细节看似微小,却能让老师真切感受到 “你重视我的工作”。
有位家长曾分享过这样的经历:孩子刚入学时,她每次接孩子都会主动和老师说一句 “今天辛苦您多留意他了”。即便只是这样简单的问候,一个月后老师也主动反馈:“我发现他听到儿歌会安静下来,下次音乐课我让他坐在离音箱近点的位置试试。”
不过,尊重并非没有底线。如果老师对孩子抱有偏见,比如当众指责 “你怎么总捣乱”,或是拒绝提供合理的支持,家长就要坚定地表达自己的立场,必要时向学校反馈。这绝非对抗,而是为孩子争取应有的教育权利。
03 不做老师的指挥官
孤独症孩子的行为背后,常常藏着情绪焦虑、感官过载等复杂原因。面对这些情况,老师需要结合课堂实际灵活应对,此时若家长越界指挥,反而容易引发老师的抵触。
正确的沟通方式,是 “做信息提供者,而非指挥官”。与其说 “你必须让他坐在第一排”,不如换成:“孩子对后排的噪音特别敏感,之前在机构时,坐在前排能让他注意力更集中,您看教室里哪个位置方便安排?” 与其说 “他哭闹时你别理他”,不如换成:“他情绪激动的时候,可能是没看懂黑板上的步骤。我们在家遇到这种情况,会指着图片说‘先做这一步’,用简短指令引导他,您可以试试看?”
这样的沟通既尊重了老师的专业判断和课堂主导权,又清晰传递了孩子的特点与应对经验,能让老师更顺利地结合实际情况提供支持。
04 高效沟通,策略具象
老师的时间往往是碎片化的,所以和老师沟通前,不妨先给内容做个 “减法”。
家长可以先把想聊的事按重要性排个序,比如:“孩子早上没吃早餐,麻烦您提醒他课间吃点心”“昨天教了他‘举手’的手势,想问问您在课堂上能不能试试?”
沟通时要直奔重点,少些情绪铺垫,直接说具体策略。比如孩子爱乱扔尖锐物品,最直接的办法是避免让他带危险文具到校;如果课程有需要(比如美术课),可以请老师把剪刀这类工具放在孩子够不到的高处,只用时拿出来,用完马上收回。
尽量别用 “请老师多费心关照” 这类模糊的请求。清晰、具体又容易执行的小策略,能让老师在有限精力下,更愿意也更轻松地提供有效支持。
孤独症孩子走进普校,不是家长把孩子交给学校,而是家长和老师一起陪孩子走好这段路。主动沟通才能为孩子争取更合适的支持,当老师感受到家长的真诚、专业和担当,他们也会更愿意投入精力去了解我们的孩子。
愿每一个孤独症孩子,都能在家校的共同托举下,在普校的教室里找到属于自己的光芒。